郭万龙
长宜斋
简介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安徽“徽派玉雕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玉雕青年艺术家上海玉石雕刻大师轻工部评定为玉雕高级技师海派玉雕大师2000年 成立独立工作室“长宜斋”。
艺术特点:作品主攻动物花鸟杂件,十几年专做籽料。对籽料的形、性、绺、皮掌握的非常透彻。作品风格圆润,线条流畅.并根据不同的材质,玉料本身的特质,借鉴国画的技法,与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对玉石理解,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并利用十几年的艺术功底表达出玉的独特美感!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特有的悟性,开创出了自己的工艺特色!
经历
郭万龙出身于安徽,从小就喜欢画画。高中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上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玉雕厂开始学习玉雕。这无意中的选择却决定了他一生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大多数初学玉雕的人来说,一般都是从炉瓶、器皿等大件开始学起,而郭万龙却从动物入手,开始了他在玉雕厂8年的学习生涯。对此,郭万龙这样解释。他说,人物、炉瓶的局限性较大,而花鸟、动物的创作则可以天马行空,发挥余地更大。当我们惊叹于一件玉雕的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却不知玉雕艺人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其实,做玉雕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可以说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如果没有对玉的喜爱,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郭万龙说,当时做学徒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待遇也很低,在学习途中,一些与他一起进来的人陆陆续续离开了,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两个人。之所以坚守至今,郭万龙认为,关键还是对玉的喜爱。
“刚开始学习玉雕只是觉得好玩,但是越接触玉,我就越是喜欢,后来就不想出去了。每一块玉都不一样,把玉最美的一面体现出来,真的有一种成就感,而这也是我最大的乐趣。”对于8年学习的收获,郭万龙说,主要是找到了玉的感觉,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这其中,刘忠荣大师对他的影响最大。“他对线条、块面的处理非常独到,让人叫绝,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学习是艰辛的,但回首往事,郭万龙依然觉得那段时光是值得永远珍藏在心底的。毕竟,青春是短暂的,能够充实地度过青春岁月,并找到将来的发展方向,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现在学习玉雕的人比较功利,不会花很多功夫去打基础,而是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赚大钱,这种心态是不足取的。”郭万龙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求完美,做玉雕也是这样。即使你人不在了,你的作品依然还在,美誉不是自己封的,后人自会做出评价。
获奖记录
年代 |
名称 |
记录 |
2014 |
连连见喜 |
获“玉龙奖金奖 |
2013 |
龙龟 |
获“百花奖”金奖 |
2012 |
三阳开泰 |
获“玉龙奖”金奖 |
2011 |
瑞福威兽 |
上海玉雕“玉龙奖”银奖 |
2011 |
三元及第 |
上海玉雕“玉龙奖”金奖及“新人艺术奖” |
2010 |
守护 |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
2010 |
和谐中华 |
玉雕“神工奖”金奖 |
2010 |
花好月圆 |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金奖 |
2009 |
鸿运连连 |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银奖 |
2009 |
春风得意 |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金奖 |
2009 |
灵猴献寿 |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
2009 |
样样如意 |
玉雕“神工奖”银奖 |
2007 |
代代封侯 |
玉雕“神工奖”金奖 |
2007 |
欢天喜地 |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优秀奖 |
2006 |
双欢 |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优秀奖 |
2006 |
貔貅 |
玉雕“神工奖”银奖 |
2006 |
旭日东升 |
上海神工奖“珍藏奖”银奖 |
代表作